(涂晓璇)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以“和美教育”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深度融合,在校内开发30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研发劳动课程体系,以劳育美、以劳砺志、以劳赋能、以劳树德,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不同的劳动项目开创了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育人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每逢春分之时,学校以“春耕时节种希望 我和桃李共成长”为主题,开展“和美耕耘”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种养节系列活动。学校以植树节为契机,为全体师生普及校园环境美化知识,老师带动学生参与护绿和桃树、李树的养护实践体验活动。
在学校的“成蹊”园里,各班来到认领的绿植前进行养护,班主任带领学生清理包干区绿化带垃圾,为校园的树苗拔草、剪枝、翻土、施肥、浇水,用行动和爱呵护花草树木,增进学生对桃树、李树生长过程的了解,分享自己与桃李共成长的喜悦。
“劳动教育不仅要重‘劳’,更要重‘育’”。学校校长杨天永表示,学校近年来全力打造劳动教育的“育”字文章,不仅把劳动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综合实践课程,还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精心组合,设计开发“农耕科普馆”、“农庄小经理”、“节日在农庄、“话说农庄事”、“画说农庄美”、“信息小农园”等十二个子课程群。
在学校3000平方米的“和美农庄”里,一至六年级每个班级分得一块约12平方米的小菜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校德育处统一安排各年级种植品种,总务处为每个班配备铁锹、锄头、铲子等劳动工具。各班级使用和美基金购买种子,学生分组负责播种、护养和采收,班主任为日常劳动指导员,全程参与指导,督促学生写观察日记,最后德育处对各班的劳动成果和观察日记及过程展示进行评比,形成特色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化身“小农夫”,跟着老师一起辨果蔬、识农事、学农活,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感受种植、采摘、收获的乐趣,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和“学、问、探、演、结”,学习和实践劳动知识,最终提升劳动素养。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五月初夏,稻禾青青,草木葳蕤。在芒种期间,学校开设“大米从哪里来”课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水稻种植活动,让学生知晓日常生活所食用的大米从种植到收获的全部流程。
学生在田里栽种水稻苗、学习水稻种植方法,结合土家族传统民俗“栽秧子、吃汤圆、打莲香”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农耕文化。深化学生珍爱一草一木、珍惜一米一粟的情感,形成了劳动能力,养成了爱劳动的美德。
学校以“生活实践”作为“和美劳动”主题,将生活技能融入到劳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在五月举办劳动技能比赛,分成基本劳动技能、烹饪与营养、整理与收纳、传统工艺制作四种比赛类型,考核学生的劳动技能。
各班在“快乐实践”活动推选出的“劳动小能手”,参加年级“劳动技能大比拼”实践活动”决赛,其中一二年级穿校服、系鞋带、剥鸡蛋、整理书包、用超轻黏土做美食;三四年级叠衣服、剥大蒜、做水果拼盘、用彩纸做花束;五六年级钉纽扣、包粽子、叠被子,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参赛选手都是各班通过必备劳动技能打卡选出的劳动小能手,大家各施所长、尽展风采,比赛现场精彩纷呈,反响热烈。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时节,五年级的同学们头戴草帽、脚穿套鞋,正在水田里收割稻谷,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
在这片30平方米的水田里,他们亲手插下的绿色秧苗,已结穗收获。收割结束后,老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打谷”操作,将谷粒与麦穗脱离,另一组同学负责剥壳行动,将不容易脱落的谷粒动手剥出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班级组织学生在周末时间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双创行动、老城寻宝等活动,了解恩施当地的硒茶、烟叶和硒土豆等各种特色经济作物,向身边的农户了解粮食作物的育种、种植、加工等程序,参与劳动实践打卡行动,用作文、绘画、手抄报、摄影、视频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的特色实践还和传承土苗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油茶汤、油香、土掉渣烧饼、榨广椒、合渣等食品的制作,西兰卡普、傩面具、根雕等手工艺术的了解和学习。参观恩施农科院、林博园、桔园和花卉基地,通过实地观察、专家答疑等方式丰富科学知识,增加劳动的科学含量。
学生在劳作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在辛苦中学会了珍惜成果,在训练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在管理中学会了责任担当,在独立中学会了互帮互助,在挑战中学会了相互鼓励,在坐卧行立之间学会了尊重规则、严于律己……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学校师生和家长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创造的快乐,让成长更扎实,让成果更丰硕。
所谓的冬藏,并不是简单的贮藏或者闭藏,而是倡导莘莘学子涵养本领,厚积薄发。
在冬季,学校开设劳动教育的跨学科教学,围绕和美农庄中的“美”的发现,在美术课上开设“我们来装饰生态农庄课程,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动手参与“画”说农庄美,发现学校的“美”文化;作文课上开设“劳动话题”,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在田间零距离观察农作物、描写植物生长特点、用文字记录生长过程;数学课上的“数学知识在田间”,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用数字计算的方式,学会分类农作物种类、数量、高度、面积等知识;科学课上“笔记大自然”活动中的“小苗成长记”等,让学生发现了种植园里的诸多学问。
除了学科融合外,还能将一季种植、一次劳动做成一个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将学科特点、地域特点、特色文化等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涵养了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热爱创造、积极探索的优秀品格。比如,学生的科普作品《面食是怎么来的》《特别的社饭,特别的课程》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成果。
在通过确定课题、科学研究、结果论证,学生可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和美劳动”的微课题研究。如“土壤改良”“妙招防虫”“无公害除草”“商品肥的功效和利弊”等。这样的研究不仅有效,更是有趣,在此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小小农技专家”,他们身上有科学家的潜质。
新年伊始,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将再接再厉,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机制,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拓宽劳动实践渠道,以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用劳动书写美好的新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