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一个人从船上纵身一跃,潜入海底,将拆分好的珊瑚断枝捆绑在苗床上,开始他一天的珊瑚种植工作。此人就是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黄雯,他还是众多珊瑚“宝宝”的“奶爸”。
从2015年第一次登上涠洲岛开始,黄雯及其团队对涠洲岛珊瑚礁进行调查及修复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在涠洲岛设立了珊瑚礁修复区,将培育的各类珊瑚“宝宝”投放于涠洲岛海域。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捡拾、收集掉落在海底的珊瑚断枝,将其绑在由废弃蚝壳制成的苗托上,再潜入水底将珊瑚种入水下苗床。
8年来,黄雯不断往返广西大学和涠洲岛之间,带领团队成员对涠洲岛的珊瑚进行修复,繁育了珊瑚十几种共5万多株,如今修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前不久,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与无境深蓝在广西北海涠洲岛携手开展“修复一代·珊海同行”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环保和潜水志愿者齐聚涠洲岛,种下了1200株珊瑚苗。黄雯及其团队成员也参与其中。
“静谧的海底,有着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珊瑚礁之于海洋,就如同森林对于人类一样,必不可少。”黄雯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黄雯硕士和博士学位是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得的。求学期间,黄雯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熟练掌握了酵母双杂交、蛋白电泳、细胞培养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到广西大学任职后,黄雯开始从事珊瑚礁研究工作。但在这之前,他对珊瑚知之甚少。
从水产养殖转到珊瑚礁,其中的艰辛与难度只有黄雯清楚。“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一件事情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拿到一个结果。”他说。
“珊瑚礁是海底的‘长城’,能够抵抗70%至90%的海浪冲击。如果没有珊瑚礁的保护,珊瑚礁岩的沙质海岸很容易受到侵蚀。”黄雯说,珊瑚礁还是海底的“热带雨林”,虽然它只占海洋面积的0.2%,却能为30%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黄雯及其团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涠洲岛属于相对高纬度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里有可能成为未来珊瑚“宝宝”的“避难所”。
为了更好地修复珊瑚,黄雯向饲养珊瑚的前辈取经,与养殖珊瑚的人交流经验,一年几十次带领团队成员来到涠洲岛种珊瑚,赴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开展珊瑚礁调查、保护与修复工作。
2020年,涠洲岛所在的南海区域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水下的珊瑚大片大片地白化。黄雯看着日渐暗淡的珊瑚礁,急得吃不下饭。
为了挽救珊瑚,黄雯组织了一批潜水员,从涠洲岛的珊瑚礁修复区将培育的珊瑚苗捞回,转到北海养殖场。“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我所能去抢救珊瑚,将损失降到最低。”他回忆道。
好在一段时间后,黄雯发现虽然原生珊瑚白化程度非常严重,但他们移植的珊瑚白化程度较轻。
黄雯的日常工作基本分为两部分,除了在水下种植珊瑚,就是培育珊瑚苗。选种后育苗,待珊瑚苗移植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珊瑚进行定期维护,观察其生长情况。
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努力,目前涠洲岛北部修复区珊瑚成活率已经超过80%。种下去的珊瑚苗长势良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鱼聚集在珊瑚礁附近。
现在,黄雯已经是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带领团队研究出了一套成熟的陆基珊瑚养殖技术、海区珊瑚培育和移植技术,在珊瑚群体遗传学、珊瑚温度适应机制、珊瑚礁生态修复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珊瑚是天然的海岸屏障,也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还没走进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记者便在门口听到了洪亮的讲解声。
除了高校教师,黄雯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馆长。该馆由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和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发起成立,专注于涠洲岛珊瑚保育和大众科普公益,是全国最大的以珊瑚礁为主题的科研、科普基地。
作为馆长,黄雯不遗余力地进行海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让更多人了解涠洲岛珊瑚礁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现在,只要不下海,黄雯就会在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为观众进行讲解。
“公益宣传非常重要,只有了解了珊瑚礁的重要性,大家才会有意识地去保护它。”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黄雯在大中小学、北海公益论坛、科技展馆等进行珊瑚礁科普宣讲80余场次,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进行珊瑚科普。
目前,涠洲岛正在现有火山地质博物馆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珊瑚馆。未来,新馆会展示黄雯团队的珊瑚礁保护以及修复工作成果。
为了更好地下海种植珊瑚,黄雯考取了国际潜水学校(SSI)进阶开放水域潜水员证(AOW),截至目前他已经下潜600余次。
2022年11月,黄雯承担了由广西大学牵头、由国家生态修复资金支持的“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修复面积30公顷,是早期修复区域的150倍。项目修复区在涠洲岛北部蓝桥附近。
从2022年12月开始,黄雯便带领大量的潜水员在这里修复珊瑚。其间,他还培训了大量的潜水教练参与工作。
2023年开年至10月,随着项目进度的加快,黄雯上岛的次数越来越多,他的登岛天数已经接近200天。在学校与岛之间来回奔波,成为他的日常。
在涠洲岛上,人们经常能看到,黄雯及其团队成员在太阳下挥汗如雨地搬运格栅、立柱、苗床。重达几十斤的苗床需要人工先搬到船上,再放到海里,加上一些别的配件,立柱、钢钎等,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
截至目前,黄雯及其团队成员已经为项目修复区建设了3个苗圃区,搭建了120个苗床,投放了200个玻璃钢礁体、450个小水泥礁、500个大水泥礁、150个人工生物礁,移植珊瑚苗4万余株。2023年年底前,他们还会完成生物多样性区域的建设和植苗工作。
“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保护珊瑚礁的队伍。”黄雯说,“未来,我们团队还将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修复更多受损的珊瑚礁。我们也会在涠洲岛经验成熟后,将其推广到南海甚至国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一票否决停火决议引众怒:面对高度腐烂的加沙婴儿尸体,白宫正在失去国内甚至党内的支持
曝一32岁上海女子高要求征婚,其个人情况:月入6千负债108万,离婚3次生儿2次
利雅得胜利4-1!落后7分仍排第2,C罗第1200场传射,塔里斯卡双响
河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陈玉祥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