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在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每年7月的第一周为全国植树节;法国规定每年3月31日为树木日,3月为绿化月;西班牙把每年2月1日起的第一周作为植树周。
虽然时间名称不同,但大家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是一致的。
一棵树一年可贮存一辆小轿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
一棵树一天可蒸发大约400kg的水,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1%。
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建造一个这样的水库需要投资千万余元。